「老炮儿」们的价值观为什么在他们那个年代会受到推崇?
据说北京东城东北角有一个炮局胡同,旧时有一监狱(后一度成为拘留所),因常打架犯事时进时出这个号子的,当地俗称老炮儿。电影中六爷及那群朋友,活跃初起于文革时期,大多十七八岁,顶多也就20来岁,好打架惹事,片名中说的老炮儿,指的就是他们。在我当时所在的城市,这样的人被称为「架犯」。
这个时期的老炮儿或者架犯之类,在民间底层,可以形成一股势力。但最混乱的文革前期,除非重大犯案,一般犯案的,进局子的很少。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,满街是「砸烂公检法」的标语,造反派武斗盛行,民间发生点打架斗殴,就很少有人去管了。
学校停课了,红卫兵们不可一世,家长们在单位斗来斗去「闹革命」,还有不少家长本身也挨斗。居民们居住在街道里弄拥挤的大小院落里,没有现在这种可以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区。一部分「半截大爷们」(在我们这里,专指那批即将成年,尚未完全成年的人),荷尔蒙勃发,失去了管束,开始惹事生非。
这部分人的构成中:有未参加红卫兵被称为「逍遥派」的,有1968年各地夺权后,红卫兵组织解散后的中学生,有下乡返城滞留城市的知青。他们用打架的凶猛程度,在底层社会,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。
文革是一个过程,历经了多个阶段:造反,派系斗争,革命大联合,夺权,复课闹革命,三支两军,上山下乡,批林批孔,抓革命促生产,反击右倾翻案风等等,整个过程,或强或弱均表现为无政府状态。这就给老炮儿们提供了一个逞能的活动空间。
此种民间的势力,此伏彼起,生生不息,一直沿袭到改革开放年代的首次「严打」。再以后发生的,往往有官商介入其中,互为利用,特征不同,不在此列。现在50岁以上的人,在进入改革开放年代后的早期,还能间或见到街上成群的「半截大爷」们,或头戴军帽,或腰扎宽皮带,或穿统一的服装,招摇过市,人见而唯恐避之不及。在贵州省贵阳市,他们以电影或电视剧名,有的取名为「加里森敢死队」,有的取名为「米哈依部队」等。
以上为一个简要背景介绍,以助理解下面的回答。
按题主所问和片中六爷等人的年龄,老炮儿所指的是最早的这股势力。由于成长背景的差异,他们和后来者的表现有所不同,比如,他们绝不会为自己取用外国电影名,谁取谁是封资修,谁就是崇洋媚外,当时就会被打压。我和他们是同时代的人,我的好友中,就有「架犯」,以后与他们多年交往,对他们比较了解,我可以就早期的这一部分人,回答一下题主的问题。
我最近从网上下截看了这部片子,心里被深深搅动了一下。我也看了知乎和其他网上的一些讨论,许多是按现在的眼光来解读的,对六爷这样一些人,并不太了解,而真正了解的人,也都上了年纪,能上网的,可能也不愿意参与讨论。所以讨论中,能说到位的不太多。但这部片子,能引起人们的热议,决不仅仅是有老北京土话,古怪的片名等,即使对现在的年青人来说,也一定有一些搅动人心的东西。
我个人觉得,片子很优秀,冯小刚演得很出色。把我的「架犯」朋友们组合一下,六爷这个形象就出来了。请不要简单化老炮儿或者「架犯」这一类人,他们身上,有传统文化,有青春期的荷尔蒙,有曾经的学习优异者,有文革前教育形成的一些思想性格底色,有文革早期特定环境的影响,他们或狂热地投入过文革运动,或至少是文革的见证者,再后来,又各有不同的遭遇,因此同样,也决不是用六爷这一部分人,就能完全定义老炮儿或架犯的全部,这中间,各色人等都有。
他们最初的产生,有几个条件:第一、能经常聚合在一起,如居住在部队、政府大院,或小街背巷院落,是发小,停课了,他们更有条件成天厮混结帮,并在中间产生孩子王;第二、自保,谁受了欺负,要约伴去把面子挣回来;第三、有一个或几个最能打架,身体健硕,又比较智慧的人成为头领;第四、讲究规则,内部处事公平,能够成为头领的,还要有宁伤自己,不亏大家的品质。
这些情况,在中国民间本来就有,说他们身上有传统文化,比如「亲帮亲,邻帮邻」「一个好汉三个帮」等就是。当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,他们失去管束时,他们的自保意识和自求强势的意识,就会张扬出来。这几乎可以说是一个规律。
题主问到了价值观,要说他们当时就有明确的价值观,可能还不是,但他们会按自己的规则和是非观去打抱不平,一旦形成强势存在,会很享受被人恭维的感觉,他们珍惜自己的声誉,看不起「牛二」这样的泼皮无赖,即使出现了,也会被他们讥讽,或者开除出去。他们要靠这些来形成号召力和威摄力。
我再择要说说我的两个「架犯」朋友:
其一、学生中的自然领袖,学习成绩优异。他的情况是,只要有人威胁到他,不需他动嘴,自有人主动去为他排除,甚至不惜用武力。我就亲眼见过有人为他打得鼻青脸肿,他却毫不知情。他下乡后,和本村农民的关系弄得很好,他的知青点,有众多知青常去。一次,在另一个乡,一个知青与农民发生矛盾,因对方人多势众被欺负打伤。众多知青聚集在他那里,商量要挽回面子。他出的办法是,突袭那个村,速战速决,打到对方告饶就撒,不宜让对方伤得过重。结果此架打得相当有规模和影响,知青中却无人进局子。他因父亲是旧军官,凡事低调。我到他家去,他让我陪他喝闷酒,他因父亲被游街而陷入痛苦之中。
其二、是我所在的那个中等规模城市最有名的「架犯」。他的底线是,兄弟伙不能吃亏,凡吃亏,就算头破血流也必须打回来。绝招是,凡有开打,必先出狠手,直取对方脸部。因重伤他人,被判了10年,出来后开了一家玻璃店,发了点财,有钱大家用,居然还资助社会公益事业,上了省报。再后来,去海南求发展,因争铺面,对方欺生,把对方的铺面炸了逃跑了。再后来,回到家乡,替人守赌场,借他人的钱放钱,结果钱放出去给了朋友,收不回,不好硬逼,借了朋友的钱,他又还不起,觉得很没面子,于是割腕自杀了。
第一个朋友,如果不是因为文革,以他的读书成绩,上名校没问题,出来后无论是搞专业,还是从政,都可能有大出息。而最后,他却是去守了一个铺面。第二个朋友,如果他的好胜心自尊心引导得当,未必不会生活得很好。电影老炮儿中那个许晴扮演的霞姨对六爷的儿子说,想想你父亲年青时,一把军刀对十几个人,硬没倒下。人都有背运的时候,是他点儿背。跟你说不清。这里就透着苍凉和无奈。为什么他们的命运会这样改变,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思考。
电影中,六爷把那个飙车手小飞的父亲的事举报了,有人说,这不符合江湖规矩,这是你和他儿子的事,干嘛扯上他老子,其实,没那样的老子,又何来这样的儿子,没那几份被扔进垃圾堆的事关重大的单子,六爷也不会被人打上门来。在知道单子的内容后,六爷说小飞的父亲是「坏人」,就是「老话说的坏人」。在电影中出现的这么多人中,被六爷说是坏人的,只此一处,是他最恨的,并且靠江湖是摆不平的,所以他走了举报的路子。
有人还说,这样安排,片子才能通过审查。也许是吧。但我觉得,更应该去看这样的行为,是不是符合六爷这样一个人的行为逻辑。六爷这一群人与小飞这一群人有不同的行为特征,前者更重义,后者更重利。同时,六爷与他的这一群人也有区别。六爷是不可收买的,小飞说给100万私了,六爷说,给1000万也不成。六爷还深知利害关系,他不让闷三去找一帮小子来收拾对方,说他们是生瓜蛋子,弄死弄伤几个,就不好收拾了,会把大家都害了,同时,他还始终觉得,小飞这帮人嫩了点,他用自己的规矩和能力,就能控制住,事实上,他就一直逼着对方按自己的规矩走。
只要你愿意仔细体会那些精心安排的情节和细节,就可以看出来。像六爷这样的人,既知江湖的规矩,也知国家的规矩。比如,城管要收他朋友的摊车,他赞成,犯规就要受罚,城管打了他的朋友,也犯规,他让打回去,他朋友不敢,结果是他打了城管一巴掌,打了就打了,城管还只好认了,规矩掌握得何等分明,分寸把握得何等之好。面对对国家有重大危害的事,明明证据在自己手上,他如不举报,是知情不报,一旦事发,必被追究。这既是大义,也是明智之举。
六爷是一种现象,也凝聚着一段历史。儿子有错,认账;划了人家的车,说赔多少就认多少;被非法拘禁,宁私了,不报警;新老江湖对决,逼对方按自己的规矩来,不输江湖。他的行为有不合时宜之处,却也有历史碾压不去的豪义。老了也不惧凶顽,哪怕对方是豪强;走背运了,生活得再艰难,当朋友有需要时,他也要设法资助。当他手持军刀,要冲过冰面去与飙车手及他们的那帮人拼搏时,他的老哥们,包括那位在城管面前认怂的朋友,那位发了财的朋友商人,也都不管不顾的跟了上去。这里面就有人格的神奇感召力!
当六爷要与他的相好交欢时,因身体原因失败了,但是,他却有冲天的阳刚之气,在那样明知身患重症的情况下,依然在冲锋,换了其他许多人,恐怕早已「阳萎」了。中国底层社会这些让人回肠荡气的东西,恐怕正是看了电影后让人被深深触动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