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想结婚不想生育不想买房?你可能陷入“低欲望”状态 - LeeFang

个人生活感悟分享

不想结婚不想生育不想买房?你可能陷入“低欲望”状态

“低欲望”这个词源自大前研一先生(麦肯锡日本前董事)的《低欲望社会》一书。

这本书描述了日本年轻人目前极低欲望的状态:

  • 衣:在穿着方面不追求“大牌”,平时也打扮得比较朴素;
  • 食:可以接受一日三餐都是便利店的微波炉食物,一天食物开销可以不到1000日元(约60元人民币);
  • 住行:即使贷款利率低至2%,也不愿意借钱买房买车。

好玩的是,前不久和麦肯锡台北办公室的校友聊到这本书,她说台湾年轻人现在也是类似的“低欲望”状态:

“你可以对比一下上海和台北街边的年轻人,从穿着就可以看出不同。上海的年轻人很时尚、很多大牌,而台北的年轻人大多都穿得很朴素。”

宏观上来说,中国和日本正好相反——中国年轻人们,正从极高的储蓄率,逐步过渡到拥抱消费甚至过度消费的阶段。信用卡分期、消费类贷款的蓬勃发展印证了这一点。

然而从微观层面上,我却观察到身边有不少“低欲望”状态的年轻人:

比如好基友Daniel,泛90后,以前也是咨询狗,财务自由的已婚已育男青年。

物质上啥都不缺,和老婆琴瑟和谐,还有俩可爱聪明的娃,我们一般称呼这种人为“人赢”。

虽然他什么都不缺,但每每离开工作和家庭时,总会感受到无尽的空虚,甚至会开始困惑人生的意义。

他的生活也变得愈发简单——穿的是文化衫,吃的是盒饭,每天骑摩拜上下班,在北京的临时住所是跟别人合租的15平米的小房间。

再一个案例就是以前我的实习生小Z。

95后,家境小康。或是因为自小生活过于安逸、缺乏危机感,小Z很少去想未来到底要做什么,没有职业规划没有愿景。

这便是青年志的一份报告提到的“延后的青春期”现象:

到了本该结束探索、稳定下来的年龄,很多年轻人却选择了延长个体探索期的长度,继续探索自己的人生目标,继续处于“迷茫”状态。

小Z的迷茫,其实也是一种典型的“低欲望”状态。而且这种状态似乎是泛90后的常态。

那么,为什么宏观上中国进入了欲望爆发期,Daniel和小Z却还会处于这种“低欲望”的状态呢?

在回答这个问题前,我们先来了解一下,欲望是什么?

欲望是个填不满的坑

有它是件好事

欲望是人类经过数百万年演化形成的本能,欲望的满足会产生快感,而这个快感其实是对人类生存、繁衍、进步的奖赏。

换句话来说,欲望驱使着人类的生存、繁衍与进步:

食欲驱使你进食果腹,性欲驱使你繁衍后代,求知欲驱使你去探索新的知识。

不过,欲望却是一个你想填满却永远也填不满的坑——欲望被满足的快感通常很短暂,因为保持匮乏感的状态就是欲望本身。我们不能缺失了这种匮乏感。

举个例子,如果性高潮持续不退,人类固然会开心,但这种满足感会让人类连觅食的动力都失去,最后很可能会被饿死。

从这个角度来说,“有欲望”、甚至“高欲望”是件好事。

“低欲望”状态总在

求而不得与如愿以偿之间徘徊

人其实不断在交替两种欲望的状态——求而不得与如愿以偿。

“求而不得”状态下,我们会想方设法去满足我们已知的欲望,一旦已有的欲望被满足,我们就会进入“如愿以偿”状态。

而在“如愿以偿”的状态下,我们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去满足已知的欲望,因而我们会竭力去探索新的未知的欲望,一旦新的欲望出现了,我们又会回到“求而不得”的状态。

回过头来看看文章开头的三个案例:日本年轻人、Daniel和实习生小Z。

日本年轻人所处的是“求而不得”的状态。

这是因为他们的上升路径被封锁——日本企业管理层高龄化现象很普遍,这与日本人的长寿有关。日本女性平均寿命86.61岁,男性80.21岁,分别排行世界第一与第五。

老头子们占据了职场要位,年轻人在可预见的短期未来很难有阶级跃升的通道。欲望无法被满足,所以他们选择了压抑自己的欲望,进入“低欲望”状态。

Daniel与小Z,虽然从收入和资产的角度看差距很多,不过从本质上来看,他们所处的都是“如愿以偿”的状态。

Daniel的状况自然不用多说,财务自由,物欲基本都可以满足,情感方面又有幸福美满的家庭。

小Z则和大部分泛90后一样,生于小康之家,大部分基础物质需求都可以满足,没有啥烦心事。

他们都是“如愿以偿”的状态,区别只是在于他们所知道的“欲望”等级不一样——Daniel由于经济条件的富余,已知的欲望可能更多。

拿选餐厅来比喻的话,日本青年们是“知道有家很贵的好餐厅,但是吃不起”;

小Z的情况是“吃过的好餐厅很少,不知道有哪家餐厅好吃”;

而Daniel的情况是“吃过的好餐厅太多,不知道还有哪家餐厅更好吃”。

Daniel和小Z面临的“低欲望”,究其原因是因为所有他们所有已知的欲望都已经被满足,所以他们都会觉得迷茫,觉得自己什么都不缺,也便进入了“低欲望”状态。

如何摆脱

“低欲望”状态

其实我在最前面的那张图已揭露了答案:

当你处于“求而不得”状态时,你要做的,是满足欲望。

而欲望的满足可以通过两种方式:

一是通过体验、经历去将欲望实现。不过这个过程需要付出相应的资源,所以你需要时间去积累资源,比方说,你存了一年的钱,然后年底跑去度个假。

当你没有足够的资源的时候,你要么像日本年轻人一样选择压抑自己的欲望,要么用另一种方式——通过想象来满足,不过想象的过程需要素材。

比方说,你梦想自己拥有一双翅膀(这个欲望可能大部分人类暂时都没有足够资源去实现),你可以通过阅读童话、科幻小说或观看影视作品来积累素材,并加以想象。

又比如,跟偶像谈恋爱可能也是很多人的梦想,所以追星族们会买各种周边,追偶像的各种行程,为的也是积累用于想象的素材。

当你处于“如愿以偿”状态时,你要做的,是探索新欲望。

探索的过程为你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,它本质上是一种研究行为。

因而探索的方式一样有两种——实践与看书,前者即一手研究(primary research),后者即二手研究(secondary research)。

我的前合伙人M,家境殷实,自小在北京城长大,有次M住在乡下的妹妹来北京玩,M便带妹妹吃最顶级的餐厅,住最豪华的套房,“想让妹妹开开眼界,有所追求”,其实M做的,就是让妹妹通过实践去探索新的欲望。

有些事情你可能听说过,但你没有亲身尝试之前你是对它没有欲望的。

而看书的探索方式其实不局限于书。文字、影像、声音等可以传播信息的介质都是二手研究的工具。

比如小时候我们看黑猫警长的动画片,不少小朋友都希望长大后可以成为警察。

又比如广告,看了哪个品牌推出了一款新产品,如果它刚好符合我的需求,我自然有欲望去购买。

再比如你的朋友向你细细描述了他最近的旅程,可能这也会激发你旅游的欲望。

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,“满足欲望”与“探索新欲望”的to-do其实是一致的——要么“行万里路”,要么“读万卷书”。

摆脱“低欲望”状态

需要质的改变

当然也会有不少人会觉得“低欲望”状态没什么不好的——虽说缺乏动力感,但因为低欲望,自然也无忧无虑、知足常乐。

于个人而言可能确实是如此,不过于整个社会而言,“低欲望”不见得是件好事。

“满足欲望”的过程,需要足够的资源。

比如你要去旅游或追星,都需要付出相应的时间和金钱。

因而,满足欲望的过程推进了社会财富的累积,这是量的改变。

“寻求新欲望”的过程,则需要有新的供给的出现。

比如我要诞生“夏天可以一直待在空调房内”这个欲望的前提,是这个世界上存在着空调。古时候就算是皇帝,也只能有“让宫女给自己扇扇凉”的欲望,因为他不知道这个世界还可以有空调的存在。

因而,寻求新欲望的过程推进了世界的升级甚至重塑,这是质的改变。

由量变到质变,摆脱“低欲望”状态的过程,一直在推进我们去make a better world。

自然,我也不想心安理得地保持“低欲望”的状态,所以呢,我和前文提到的Daniel在过去一个多月开始了一段环游中国的旅行。

我们自驾狂飙两万公里,一日一城,50天跑遍中国所有的省会/首府/直辖市/特别行政区。

我们坐了24个小时的硬座,从兰州到拉萨,一边高反一边领略了布达拉宫和纳木错的美。

我们在澳门除了纸醉金迷,顺带去了澳门塔蹦了极(世界上最高的商业蹦极)。

我们乘坐了直升机,第一次知道从澳门飞到香港,沿途可以看到怎样的一番美景。

我们在河南安阳国家跳伞队的训练基地上方的万尺高空,纵身一跃,体验懵逼的快感。

或许你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,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欲望。

分享